"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废新闻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

发布时间:2022-05-11 21:13:00
一、正规渠道回收率低,正规企业「吃不饱」现象严重

2016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94亿辆,报废车辆为540万辆,报废率(报废量占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为2.78%。我国近年来汽车报废量及报废率如图1所示,从图1中数据可见,我国汽车报废量平均仅为保有量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6%~8%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2016年,我国通过正规渠道回收汽车仅为159.2万辆,回收率(回收量占报废量的比例)仅为29.48%。近年来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每年应报废车辆中,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比例仅为30%左右,其他近70%的应报废汽车流入地下「黑市」,其中一半左右进入了非法拆解渠道,另一半则流向周边县市或者农村地区继续使用。这不仅对正规的回收拆解企业造成冲击,扰乱回收拆解的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给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带来了严重隐患。

探究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率低的原因,一是法律和监管存在严重缺位。目前,我国公安部门负责报废车的注销登记及在车辆拆解时进行监销,商务部门和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监管,但各部门实际上都未有效监管报废车辆流失的问题。

二是正规回收企业盈利途径单一,经营困难,回收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正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90%的利润依赖于废钢铁销售,受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转向机)严禁用于零部件销售政策和近几年来废钢铁市场价格低迷的影响,废旧汽车正规回收企业利润较低,加上税费负担重,导致经营困难,回收积极性不高。

我国正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回收价格远低于非法渠道,二手车商和非法经营企业大范围高价收购报废车辆,是大量报废汽车流向二手车市场和地下「黑市」的根本原因。

二、有关汽车报废回收管理法律法规亟待健全


汽车报废回收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强、协调难度大的管理问题,要实现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形式来构建监管体系。美、德、日等汽车发达国家在报废汽车回收管理方面工作开展较早,政策法规标准配套完善,基本形成了管理方式法制化、回收措施系统化、回收处理责任化的特点。

为了促进报废汽车回收与拆解行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2001)等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离法制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表1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报废汽车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及产业主要特征的比较。

三、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整体水平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中国再生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获得拆解资质的企业数量为635家,回收网点总数为2465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中,年拆解能力超过1万辆的仅有40家;年拆解能力1000辆以下的多达324家,占拆解企业总数量的51%,回收量仅占总回收量的7.8%。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源分散、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投入不足,仍多采用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落后、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低,且多数企业采用人工拆解分类,拆解效率低下。

此外,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再利用率偏低,目前仅为7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水平。拆解之后能够被回收利用的基本上仅限于废钢铁以及较大、易分捡的有色金属,其他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大都因无法有效回收而被废弃。

四、报废汽车拆解后废钢流失严重

废钢是一种可无限循环使用的节能再生资源,多用1t废钢可节约1t原煤,可减少1.7t精矿粉的消耗,减少4.3t原矿开采和1.6tCO2的排放。在钢铁生产中尽量少用铁矿石而多用废钢,非常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是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做好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保证资源循环合理利用、实现汽车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汽车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章